中国教师报 | 李树林:奋力书写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答卷

发布时间:2024-04-05 浏览人数:

《中国教师报》4月3日第14版全文刊载我校党委书记李树林署名文章《奋力书写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答卷》,全文如下。

奋力书写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答卷

李树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同时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我国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依托新动能塑造新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依靠创新科技,依靠创新人才,也依靠创新产业。高等教育作为创新科技的“策源地”、创新人才的“集聚地”、创新产业的“孵化地”,理应以更加主动的精神和更加有效的作为,着力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交出一份具有高等教育优势特色和价值追求的满意答卷。

发展新质生产力,高等教育要面向“国之所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创新策源高地。科技是国之利器,创新科技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科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高等教育要以更高的历史站位、更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扣好创新驱动发展与服务国家战略的“结合点”,以国家重大需求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对标世界科技前沿,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平台,努力提升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现代化建设的能力。要不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优化高校科研的政策环境,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积极承担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将创新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有组织地开展科研和科技攻关,推动高校内部科研组织模式和结构优化,实现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利用多渠道为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破解跨学科、跨学院科研团队组建难题,努力回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

发展新质生产力,高等教育要心怀“国之大者”,深入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人才集聚高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支点作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集聚和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打造更好的育人生态、创新生态和服务生态,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以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为导向,聚焦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构建、知识体系拓展及科技创新等,有组织地将人才培养与重大科研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一体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育使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探索新的项目组织方式,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的特殊政策,加快“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发展新质生产力,高等教育要托起“国之重业”,支撑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建设创新产业孵化高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的颠覆性产品与科技,是新质生产力产生的重要载体,目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推进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围绕产业布局和成果应用两个维度展开,具体到高校实际,则要围绕强化前瞻性学科布局建设和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展开。其一,要聚焦产业特色优势,大力建设对接区域和国家优势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一流学科及相关学科群特色优势,着力打造一流学科引领、高峰学科林立、基础与特色学科交叉支撑的特色学科雁阵,通过加强前沿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建设,挖掘学科增长点,提升学科、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适切性。其二,要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部署,引导传统学科向“双碳”领域、智能领域转型升级,在支撑引领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和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其三,要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大力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通过对科研成果“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有效联通,加速构建“先赋权后转化”的新型科研成果转化路径,推动科研成果顺利实现产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当前,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必须回答而且要回答好的重大时代课题。高等教育人要站在时代制高点,抢抓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机遇,肩负起推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肩负起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时代责任,肩负起服务和支持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担当,奋力写好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奋进之笔。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来源:《中国教师报》

编辑:燕书羽初审:刘燕荣 复审:边建平 终审:王志强